0791-85997085
群眾路線是中國共產黨的立黨之本、執政之基,是進行革命、建設、改革的制勝法寶和傳家寶,是中國共產黨運用馬克思主義原理為無產階級革命和社會主義事業作出的理論和實踐的創新性貢獻。對群眾路線問題的探討,國內理論界已從多方面展開了廣泛、深入的研究,取得了眾多的學術成果。然而,一些尚有爭議、懸而未決的難點還需進一步作出闡釋解析。
“群眾路線”概念究竟是在什么時候、由誰最早提出來的?理論界對這個問題還未形成一致的看法。迄今為止,國內學者大致有三種認識。第一種,認為是李立三在1928年11月最早提出群眾路線概念。第二種,認為是周恩來在1929年9月最早提出群眾路線概念。第三種,認為1929年9月的《九月來信》是中共歷史上最早提出群眾路線概念的歷史文獻,但《九月來信》并非由一人完成,而是由李立三、周恩來、陳毅三人組成的“三人委員會”共同完成的。
筆者認為,以上三種觀點都局限和糾纏于詞語本身的理解問題,而沒有從內在的精神實質上對詞語加以準確把握。與上述三種觀點不同,筆者認為,群眾路線是1928年7月由黨的六大會議和文件首先提出來的,黨的六大明確提出“爭取群眾是黨的現時的總路線”和“黨的總路線是爭取群眾”的論斷。那么,這兩個論斷能不能理解為提出了群眾路線呢?應該說完全可以。
先來分析“路線”的問題。在黨的六大的提法中,明確使用了總路線的概念,總路線當然就是路線問題。黨的六大開始把關于群眾的問題與路線聯系起來,這與黨的六大之前只是單純地議及“群眾工作”“群眾運動”的提法大不一樣。這表明,此后黨所開展的群眾工作、群眾運動,是要在路線的指引下發展的;作為根本的方針、基本的準則,它是黨的每一個黨員和干部都要遵守、踐行的。由此,黨的六大就使過去的群眾工作、群眾運動發生了根本變化,尤其在認識上有了質的提升和飛躍。
再來分析“爭取群眾”的表述問題。群眾路線,實際上就是爭取群眾的路線,包含著發動群眾、依靠群眾等內涵。因此,黨的六大提出,“爭取群眾是黨的現時的總路線”,李立三根據黨的六大精神將它概括為“爭取群眾路線”,這與《九月來信》中群眾路線的提法和含義是完全一致的。從概念的角度看,“群眾路線”比“爭取群眾是黨的現時的總路線”與“爭取群眾路線”都要來得精煉、簡潔。但是,這個概念確實源自黨的六大,是黨的六大首先提出來的,只不過在此之后,這一概念得到了進一步改進、完善。
毛澤東對黨的六大有一個很好的評價,他說:“六大的路線基本上是正確的,六大指出了革命的性質,提出了十大政綱,指出形勢是兩個高潮之間,反對速勝論,指出要爭取群眾。”從這段話看,毛澤東認為,爭取群眾是黨的六大確定的路線問題,黨的六大把這樣的路線樹立起來了。
“群眾路線”這個概念,在馬克思主義經典作家的著作里找不到,在中國傳統文化的古籍中也找不到。群眾路線的德語Massen linie、英語Mass line、法語Ligne de masse、俄語Массовая линия,都是從漢語翻譯過去的。因此,應該肯定,黨的六大上提出的群眾路線概念,是集中了全黨智慧創造出來的,是對馬克思主義的創新性發展。
(摘編自《理論與評論》2021年第4期,原題為《關于黨的群眾路線若干問題的探討》)
稿件來源:黨建網、中國社會科學報
網頁鏈接:https://mp.weixin.qq.com/s/4xpWiREItOJZF2MBaeVhlA